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(記者 吳旭)埃博拉疫情是2014年世界公共衛生領域的大事件。一度被認為是“非洲特產”的病毒引發了一場足以影響全球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安全等諸多方面的危機。
  今年初,新一輪埃博拉疫情出現在幾內亞,併在短短數月內席卷了塞拉利昂、利比裡亞等國。隨後,美國、西班牙、印度於10月、11月相繼出現疫情,埃博拉疫情拉響了全球警報。一時間,國際社會一片嘩然。
  據世界衛生組織本月15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,目前已有近兩萬人感染埃博拉病毒,因埃博拉病毒喪生的人數已達6800人以上。不論是感染病例數量、死亡人數,還是受影響地區範圍,此次疫情都達到了該病毒1976年被髮現以來的最大規模。
 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造成了一場公共健康危機,同時也引發了經濟、社會領域的一系列問題。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,埃博拉嚴重影響了塞拉利昂、利比裡亞和幾內亞三個國家的經濟,重創旅游業、投資、公共支出和勞動力市場。債務合計價值高達24億美元。
  而隨著利比裡亞隔離區發生騷亂、塞拉利昂醫生連續罷工,疫情引發的社會問題接踵而至。上千名兒童失去單親或雙親,成為“埃博拉孤兒”;隔離區民眾因食品短缺、物價上漲而怨聲載道……這些事實表明,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控制,西非地區將面臨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。
  肆虐的病毒讓西非多國籠罩在陰霾之下,同時也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。國際社會開始反思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原因。美國《時代》周刊綜合各方觀點指出,缺乏藥物和治療方法,且一些傳統宗教、文化風俗固然是其中原因,但國際社會因反應滯後實則難辭其咎。
  在疫情爆發初期,國際社會並未予以足夠重視,美國、日本等國的醫療隊在疫情初期還撤離了疫區,參與救援的多數是非政府組織。直到8月,世衛組織宣佈埃博拉疫情為“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”後,全球及區域性國際組織、一些國家才加大了關註及援助力度。“如果你現在問我,我會說,我們當時的反應應該更加強有力一些。”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,事後反思,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對埃博拉疫情的應對不夠迅速。
  本次疫情中,國際社會的援助主要體現在提供醫療物資和醫護人員、資金支持以及疫苗研發等方面。中國是最早參與埃博拉救治工作和提供物資援助的國家之一。今年3月、5月、8月,中國政府三度向疫區捐贈。當9月底、10月初傳出疫情發展的新消息後,中國有關方面再度表示追加援助,同時還為疫區國家援建了生物實驗室和治療中心。此外,從中國各地、各大醫療機構累計派出的400多名醫務人員參加救治,一些中國專業人士和志願者,也加入民間組織,投入到非洲疫區一線。
  病毒沒有國界,隨著全球關聯性增強,傳染病的聯防聯控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全球治理的內容之一。而這場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的“戰役”,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考驗大國責任與能力的“試金石”。(完)  (原標題:2014國際大事件之埃博拉疫情:一種病毒引發的危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i73uiyy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